教学经验分享

生地会考七宗罪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几年特别流行“鲁迅说”。因为有时候确实有点不爽。 鲁迅说:心有不爽又不说,得抑郁症是坨铁。 一年一次的会考基本完结,心中有话不得不说。本来去年就很不爽了,忍住了,基本什么都没说。今年本又不想说,还是没忍住,保留了标题简单说几句。 一宗罪,资料一箩筐,背死个人 我看到的至少有:主要价值体现在给了一份课程标准的《考向标》、错误较少,还算业界良心的人手一份的《中考必备》、会做的都查得到,不会做什么也查不到的各种版本的《考场速查》、未雨绸缪的《一本》,用了它希望你真能如愿若干年后可以考上一般本科,看着《知识清单》中五颜六色的思维导图,希望你的脑子还清晰,不至于成为一团浆糊、学霸一般不用的《学霸笔记》,用了一般也成不了学霸、还有错误百出,不晓得密在何处的《黄冈密卷》,……。 学生基本上是,左手一袋生物资料,右手一袋地理资料,身上还背着个大书包。听《回娘家》你都不用脑补那带劲的画面了“……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呀,咿呀咿得儿……” =======图片=========== 二宗罪,题海宽又深,做死个人 看了上面那么多资料,题目肯定少不了。要分章节的,来,有《直通车》、《全品》、《赢在中考》、《中考备考策略》、《全校》……;要分层的,有《五三》,有《金榜》……。更不要提错误百出其他盗版资料了。 我想应付个会考做一百套试题够多了吧,但实际上绝很多同学做的题目远不止这么多。关键是做了这么多题目,而且还有不少难题,考试时却简单的很,所以,最后,试卷没有区分度,阅卷只好调尺度。总之,一切,然并luan。 三宗罪,补课忙不赢,跑死个人 坐私家车的、做公交车的、打的的,学生跑来跑去不晓得吸了多少汽车尾气,不铅中毒才怪,难怪现在学生多动症的越来越多了。补一天课,等车坐车要时间,静下心来要时间,真正补课挤时间。 听说某些学校整班的强制要求补,这个我就不说了,你懂得。更不用说各个补习机构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炸的家长、学生、学校不慌都不行,你不补,行么,你不补,敢么。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今年整治补课雷打得很响,但今年天气真的是很好,一直是,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 =======图片=========== =======图片=========== 四宗罪,三无试卷已无语 一无覆盖,二无梯度,三无创新。无语就不说了。 五宗罪,评卷尺度似弹簧 综合题(主观题)评卷的尺度就像弹簧一样,而且弹力系数还很小(=======图片===========是很小,学过物理么,△F=-k△x)。 有时候很太松,有时候又很紧,搞得学生、老师无所适从。估计今年查分的一定会很多,我劝各位学生、家长、老师、及所有老百姓一句,你不是特别神通,你就不用查了。查分,只能查统分有没有统错,最后得分是电脑自动统计的,是不会统计错的。何况,综合题(主观题),我想给你分,只需要一个理由,我不想给你分,我有一百个理由。 =======图片=========== 六宗罪,犹抱琵琶半遮面 冇底气,不自信。迟迟不敢把试卷公开,不敢把答案和评分标准公开。其实考完立马把试卷、答案和评分标准公开应该是利大于弊。既然制卷请的是专家骨干,制卷小组可以代表官方对试卷、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解读,免很多人乱解读、很多人查分,给领导添麻烦。不是么! 七宗罪,一阵乱忙一片空 忙忙碌碌中搞完了会考,等到一年以后高中开学,很多学生的生地知识忘得一干二净了,少部分学生也是“灰筛筛米,只剩边角几粒”了,高中老师还怪初中老师没教好,什么都没教。 讲真的,我曾经坚定的支持过开卷考试,也曾认为信息技术这么发达,人工智能也越来越智能了,还要记那么干什么。 但两年来,感觉现在的开卷考试已经变味了,变态了。 那背不动的资料、那做不完试题、那忙不赢的补课、学生浪费了大量时间,家长浪费了大量精力和金钱,搞呆了学生,搞苦了家长,搞魇了老师。那质量堪忧的试卷,那弹性系数0.0001的评卷尺度,对学生特别是对优生,对花了那么多精力的认真学生,不公平! ——****++++===========图片==================图片===========华丽分割线=======图片==================图片===============++++****—— 干脆,还是闭卷考试,地理选择题30道,每道2分,共计60分,综合题5道,七年级的2道,八年级的2道题,创新题1道。选择题,25道基础题,综合题每道题设一问拉开差距的题目。 还是记点东西好,现在不“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挺火的嘛,我认为学生记住些知识,把这些知识升华成常识,不就有一点“核心素养”了吗。 突然怀念一则广告了 =======图片=========== 百度,曾经那么NB的公司,广告都只敢写“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了”,也不曾敢写“百度一下,你就知识了”。
地理杂谈之咬文嚼字学聊“地理”
地,土也。虽说如此,土就是地吗,地和土能换用吗? =======图片=========== 地,本义为大地,与“天”相对,从“土”,“也”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元气初分,轻清扬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所以我们地理教材中讲“土地为万物之本”。 =======图片=========== 土,甲金文象地上堆起的土块的形状,本义是土堆,引申表示土地。也有说法,土象祭祀土地的神主,即后来的“社”,有“社”,证明这周边地方为人们聚居的地方,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地方,不然,没必要在这里搞个“社”。古时候在土上立石以表示祭祀土地的神主,几个小点表示地主(土地的神主)行灌礼。 地,跟私、个人相关,土,跟公、国家关系更密切。所以有“地主”之词,而没有“土主”之说;私人拥有土地的主人叫“领主”,国家的土地为“领土”,国家面积大,称之为“国土辽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称“王土”,而不称“王地”,因为周代的土地分配制度为分封制。周只是共主,天下名义上是周的,但是周天子个人不能独有天下土地,要分封出去,封出去的土地就是邦国,这些邦国的君主不能像周一样称“王”,只能称“侯”,这样的侯有很多,诸侯即诸多的侯;邦国的土地也不能为“侯”所独有,也要分封下去,这个再分的土地就是“家”。分到最后结果是有哪些人得到土地呢?王、侯、卿大夫、士、平民。所以,“王土”不是指私人的土地,是国家的土地。周王只是的周朝国土的委托,不是土地的个人拥有者。看来“土”和“地”很大情况下并不能随便换着用。 “土地”,这个我们最熟悉的、最常见的、很平淡的一个词语两个字,其实也有蛮有味的。 理,从“玉”,“里”声,本义为玉的纹理,名词。按照玉的纹理来剖析它、雕琢它(切、磋、琢、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这个过程称之为“理”,动词,治理的意思。 =======图片=========== 玉,就是好看的石头,甲骨文用丝或线窜系几块石片的样子来表示玉。两窜为“玨”,即“珏”。金文的“玉”,有“|”(一竖,表示窜系用的丝线),一条丝线线窜系三块石片,三横为象征性笔画,后来为了与“王”字区别,有时候加上一点或其他的笔画符号以表示区别。那么“王”字,又怎么来的呢。 =======图片=========== 王,甲金文象鋒刃向下的斧鉞形,斧钺是军权的象征,因以称之为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古人诚不欺我。 王早期的金文的底下笔画呈厚实的弧形,可以看出保留了钺的锋刃的形状。后期金文中底下的笔画线条化为一横,后来为了区别“王”,“玉”二字,就在“玉”字中加了一点。至于为什么不在变“王”呢,可能是王还有其他的意义,或者是“玉”加一点表示石头,好理解记忆,或者是造字时,“王”字先出现,讲究个先来后到?谁知道呢。 有人认为,王中间的三横,表示天地人。能够参透三者的,一定是非常厉害的人,厉害的人,称王,以王道治理国家,这在封建社会是人们的期望,没毛病。这种说法有些牵强,但这又有什么妨碍呢?希望同学们敢于打破众多思维枷锁,大胆想象,不论正误,拿出来交流辩论。正所谓“弘毅学子真的强,天马行空大胆想,推理论证求自洽,牵强附会又何妨”。 =======图片=========== 里,从“田”从“土”,表示古人聚居的地方。有“田”地耕种,还有祭祀的“土”(上次说过“土”有“社”的意思),所以会意为聚居之地。周朝后期习惯将“土”的上面一点线条化为一横,现在“里”的写法和古代差别很大。 因为“里”表示聚落的意思,而聚落有大小,一定规模的聚落,便称之为“里”。因此,“里”还来还成为行政管理单位。如“居某县某里”,“这里那里”,“你哪里人啊?”等等。还表示长度单位,如,“你家到学校有三里的路”。现代长度单位“一公里”,表示1km。古时候,为了表示区域范围,也可能是为了方便出行,一般五里设一个牌子做标记,所以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叫“五里牌”的地名。如岳阳楼区就有一个地方叫“五里牌”,附近的一个小学就叫“五里牌小学”,我老家临湘也有一个地方叫“五里牌”,那里有一个初中叫“五里中学”,我就在那里读的初中。 这个标记越做越讲究,由普普通通的一块木板子,慢慢的做成“牌坊”、“牌楼”了。有关“牌、坊、亭、楼、……”,我们下次再聊。回到“里”。既然“里”成了一个行政区,人多事杂,需要人管,所以“里”慢慢又有了“治理”的含义,如“贤者能里之”。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要想管理好,发展好,必须讲道理、守规则。所以“里”又有“道理”、“原理”的意思。 让我们再次回到“理”字——本义为玉的纹理,名词。按照玉的纹理来剖析它、雕琢它这个过程称之为“理”,动词,治理的意思。按照事物(“玉”)的发展变化规律(“玉的纹理”)来处理事物,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地理”课,正式尝试教我们怎样按照地理事物、现象的规律来与地球、与生态环境正确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杂谈之咬文嚼字聊“经纬”
=======图片=========== “经”,“纬”二字在我们地理中很常见,经常用。如,“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经纬网”等等,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经”,“纬”。 =======图片=========== 经,从“糸”,从“巠”,“巠”声。经(經)的最初文字应该是“巠”。“巠”的本义有很多种说法。 =======图片=========== 《说文》中认为其本义为水脉,地下河流。“巠”的最上面一横表示地面,水在地表下面流动,像血液一样在皮肤下面的血管中流动,所以认为它的本义是指水脉、地下河。从“巠”字衍生而来的“径(徑)”似乎证明了这种说法蛮有道理的,在我们地理中,描述河流水文特征的“径流量”用“径”字也没有用“经”字。 可以下面的“=======图片===========”的意义是什么呢? =======图片=========== 另一种说法认为其本义为垂直的经线;“巠”,金文像纺织机上纵向的丝线。从“巠”字衍生而来的“经(經)”似乎证明了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在我们地理中,经线、经度、经纬网等这些术语中的“经”,就用的是这个本义。 我更喜欢第二种解读,简单易懂,造字嘛,象形易于会意,而且,能用第一种解读的也可以用第二种解读。 “经”还可以表示线路、道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路是人走的,人走过的路多了,经历便丰富了。所以,“经”又引申表示经过、经历等意思。在中医里,有个很熟悉的术语——“经脉”,经脉是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道路,是经络系统中上下直行的主干线。有些女老师们就经常感到自己气血两虚,身体不好,我想其主要原因是太缺少运动,其实没啥大毛病,适当运动运动、疏通疏通经脉,即可,不要自己吓自己。从上图中还可以看出,“经”更多的是指纺织机中上下直行的主要线路,所以在我们地理中,一幅有经纬网的地图里,上下方向的线是经线;由于我们传统上把上下方向为南北方向,所以我们讲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不管是织布还是其他的编织流程,总是先把主要的线——“经”线确定,再编织纬线。所以“经”,又有不变的、确定的意思,指常理、常道、常法。正因为“经”,有不变的常理、常道的意思,所以又用来尊称典范著作为“经”。如《书》,被尊称为《书经》;《诗》,尊称为《诗经》;《易》,尊称为《易经》等等。因为这经典著作常常被人们引用,而且的次数特别多,所以“经”又有经常的意思。人们把先秦经典中的那些儒家著作统称为“经书”,汉以来很多封建学者以神学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为了区别先秦的“经书”,便把这些“经书”的作品取了个与“经”相对的名称,称之为“纬书”。“纬书”和“图谶”合称“纬谶”,一语成谶的谶,这些书真是名副其实的“伪书”。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那一定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是很好的、很有道理的、正确的,有些人甚至认为它们就是真理了(希望同学们不用迷信经典,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所以就有这样的说法“经不可改”。这些个先贤们,生活的时代距今久远、又一个个惜墨如金,这样必然导致很多“经典”的理解很难。有些人,为了帮助普通人理解和接受其中的知识智慧,便想方设法解释经典,因为“经不可改”,所以各种“经”的各种解释说明,即“注”就出来了(生活中常讲的“注水”一词的出现和含义不知道是不是与此有关)。此所谓“经可注不可改”。如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有一部著作叫做《水经注》,就是对《水经》注释和再创作,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有关对先秦百家经典的注释就更多了,有不少人就利用“注”的机会,在编写的“注”中,夹带大量私货,注入大量浑水,甚至毒水,所以同学们读书时要动脑筋、要带着质疑的精神去读书。毕竟江湖险恶,不是人人都是好人。有关“经”,我们就扯这么多,下面聊一聊“纬”。 纬,从“糸”,“韋”声,本义是编织的横向的丝线,以区别纵向的丝线“经”。 =======图片=========== “韋”从“囗”,从二至四“止”,囗表示城邑,周围的几个“止”表示很多人围绕着城邑,保卫城邑。“韋”后来还还被借用来表示皮革,并造字“圍(围)”,表示包围的意思。难道是古人因为常身披兽皮,保护身体,所以“韋”就被用来表示皮革,而且兽皮经常是围一圈围在身上,所以还造了个“圍(围)”字?! “韦编三绝”这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中的“韦”就是指皮革(熟曰韋,生曰革),确切的讲应该是指熟牛皮,因为鞣制后的熟牛皮更便于编织。不信,你可以到菜市场买些猪皮或牛皮,等它们干了之后,看你还能掰得动么!下图中这些线都是横穿竹简或木简的,可以佐证“纬”线是横向的线。 =======图片=========== 在工业化以前,很多家庭用的器具多为竹子编织的,如竹编凉席 、枕 、扇 、箩筐、篮子、箕畚、摇窠等。这些竹器都主要是有纵横交错的竹条组成,不管形态怎样,编织的时候总是先确定、竖立,主要的线——“经”线,再围“纬”线的。 =======图片=========== 下面这些竹编产品,你知道那些是“经”,哪些是“纬”吗。 =======图片=========== 因为“经”线是竖的,“纬”线是横的,“经”竖指向天,“纬”横铺满地,所以有时候形容一个人天地之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才能很大、很厉害,就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三国演义》中,有云:“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到此安能得脱也?”。过去一个有才能得人,感觉自己才能没有施展的机会时会抱怨“胸中经纬无人知”,若在当今时代,其实大可不必,毕竟行行出状元,哪怕再蹩脚的篾匠,哪一个不是“胸中有经纬”呢! 今天就聊到这里,推荐同学们看一看一部纪录片了解《大隐工匠》了解神奇的手艺,感受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智慧。
地理杂谈之咬文嚼字聊“东南西北中”-东西
上次我们提到经纬网地图中,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次我们闲聊一下方位——东南西北中。 =======图片=========== (一) =======图片=========== =======图片=========== 东(“東”),甲骨文金文中像个装满东西,两端用绳子系起来的袋子。与“束”的字形相似,“東”和“束”是一个字分化而成的。究竟是先有“束”,还是先有“東”,没有定论。我认为先有“東”。 “東”字中间一横表示这个鼓起来的袋子,里面装的收获品,有收获,很高兴,为了表达下欢喜之情和收获的物品,造个字,容易理解。又有袋子两端没有底,为防止物品掉落,两端用绳子“束”起来,后来就把“東”中的横画去掉,分化出来了“束”字,用“束”表示用绳子捆绑起来的动作。“束”在我们岳阳话中发音为“còu”,例如“把裤带哩束紧点”,从很多地方的方言发音来看,“東”古音应该为“ou”韵,对此,流沙河先生在《白鱼解字》中认为“東”发音为“tòu”。日本首都东京,发音“Tokyo”,知名品牌东芝,发音“Toshiba”,其中的“东”都发音“tòu”,都为“ou”韵。看来日本确实自古以来是中华文化影响很大,而且很多能传承至今。 再后来“束”还作为量词用,如“一束花”、“一束麦穗”。 =======图片=========== “東”甲骨文、金文都假借为方位词,表示东方。《说文》中解读“東”为日在木中,意思是太阳从草木中冉冉升起的方向为“东”。这样解释似乎也很有道理,能接受。可是,傍晚太阳也在草木中渐渐隐没啊,“東”为什么没有表示西方呢? =======图片=========== “西”,甲金文中像鸟巢的形状,本义是鸟巢。日西落,鸟归巢,所以“西”又是“栖”的最初的字。因为鸟归巢时,多为太阳落山之时,所以把日落的方位叫“西”。那么,许慎可能认为,应该是先有“西”,后有“东”。因为已经有“西”表示傍晚日落的为西方了,那么借“東”表示太阳从草木中冉冉升起的的东方便没有歧义了。 “東”为日出之处,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意义。由于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东方象征“阳”,与之对应,西方象征“阴”。我国古代神仙人物中就有所谓“东王公”、“西王母”。东王公,又称扶桑大帝,看来“扶桑”与东方有一定联系。扶桑本是指一种喜光的花木,多生长在向阳的东方,因为日本群岛在中国东方,所以历史上曾用“扶桑”代指日本,“东渡扶桑”就是指唐朝时期的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的历史事件。西王母,大家都很熟悉了,毕竟每次寒暑假都放连续剧《西游记》。 =======图片=========== 古时行礼时,主位在东,客位在西。所以主人家叫“东主”、“东道主”,如“房东”指出租房屋的人、房子的主人;“东家”指雇主、老板,即方言中的“东家老板”是也。当岳阳人有喜事或好事时,就会有些熟人要他“为东”或“做东”,意思是要他作为主人请大家的客,分享以下喜悦之情。 =======图片=========== =======图片=========== 东、西分开讲是指东方、西方,合起来讲“东西”,往往指物品、货物之类。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讲的“买东西”。为什么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呢?有很多种说法。 唐朝的“东西市”说:很多人认为,“买东西”一词的来源,是出自于唐朝时期。在唐朝时期,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分布于长安城的东部和西部,各具特色,堪称唐朝时期的“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自贸区”。长安城的“东西市”非常出名,买物品要么往东,要么往西,长久以来,买物品就被叫做买东西了。这个说法略显牵强,毕竟现存和流传的唐朝时的文艺作品中,好像还没有发现“买卖东西”一类的词,倒是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相关词语。 =======图片=========== “东西二洋”说:明朝时期的商业用语中,有着这样一句话:“货买东西二洋”,因为当时是能做远洋贸易的。“洋”,有着“东洋”与“西洋”,久而久之,就简称“买东西”了。“东洋”、“西洋”以现在东南亚地区的加里曼丹岛为界。以东为“东洋”,东洋,后来特指日本,因为在中国以东而得名,抗日题材影视剧中有时就把日本侵略者叫“东洋鬼子”。“西洋”可能指文莱以西,今南海、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明朝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也。这种说法稍有附会,毕竟“南洋”、“北洋”的货物也不少。 =======图片=========== “五行”说:在五行当中,南方对应的是火,北方对应的是水,东方对应的是木,西方对应的是金。筐(或袋子)里可以放木和金,但不可以放水火。所以用“东西”代表买卖的物品。 =======图片=========== 生活中有一句常用的评价人的话:“那个人真不是个东西!”。这句话的含义按照“五行”说是指那个人是“北南”,即是“水火”,水火无情,是说此人无情无义。按照其他说法,是指那个人没有价值,没有用。从这点来看,“五行”说更合理,似乎很能解释现象的,难道口语造词真有考虑的这么“深刻”么! 生活中还有一句常用的评价人的话:“他算个什么东西啰!”。这句话的含义是怒骂他无情无义呢,还是鄙视他没用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传统文化,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很难找出最真实的答案了。 这次就聊到这里,下次再聊。
地理杂谈之咬文嚼字聊“东西南北中”-南北(1)
=======图片=========== 上次我们闲聊了下“东”和“西”,这次我们闲聊一下——“南”、“北”。 =======图片=========== =======图片=========== “南”,甲骨文中像钟镈一类的乐器,口在下,中空,本义是乐器。 =======图片=========== 如上图,“南”这种乐器,下面是一个桶的模样,上面则是悬挂的索。甲骨文和金文的“南”的字形和“南”这种乐器的造型真的是太像了。它应该是一种类似于钟的一种乐器。“钟”和“南”应该是同时存在的乐器。至于“钟”和“南”究竟有什么差异,这是目前仍然没有答案的问题。 《诗经》中:“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雅”、“南”相对,都表示乐器,可见在古书中“南”也有表示某种乐器的本义。《周礼》中:“笙师掌教吹竽、笙、埙、……、雅,以教祴乐”。《礼记》中:“胥鼓南”,意思是“胥敲打起“南”这种乐器”,“南”这种乐器一般作为伴奏。笙师,周朝官名,掌管教授吹奏笙类乐器,属员有下士、府、史、胥、徒等,地位较高。“胥”则是一种基层的办事人员,地位很低。 雅:原为乐器名,状如漆筒,两头蒙以羊皮。引申为乐调名,指天子之乐,或周王畿之乐,即正乐。 南:原为乐器名,形似钟。引申为乐调名。既然“雅”是周王畿地区高雅的音乐,那么“南”就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为南方蛮夷低俗的音乐。 王畿(jī),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西周时期指镐京(西安西南)及其周围由周王直接统治的直辖区域,东周时期指洛邑(洛阳)及其周围由周王直接统治的直辖区域。 因此,“南”假借为方位名词,表示南方,南方蛮夷之地。 =======图片=========== 《说文》认为南为草部,“南,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意思是——草木到了“南”方,则能花繁叶茂,有枝茎可胜任。我国秦岭以南地区由于受地形和纬度的影响,即使在冬季,气温也比较高(最低月平均气温>0℃),树木四季常绿、草木繁盛。 =======图片=========== “南”,有人认为也许有以树测日影的意思,通过观测日影确定正南。每天日影最短之时,太阳方位就是正南;全年日影最短之日,就是夏至。个人不认同这个说法。按照这种说法字形应该类似如下。 =======图片=========== 有关南字字形,虽自古变化很小,但含义不详,各种解释也很多,我们也不多说了。下面我们聊聊“北”。 “北”,甲骨文和金文都像两个人背靠背的样子,是“背”的最初的文字。 =======图片=========== 北方是背阴的一方,方位名词“北”本来是从“背”派生出来,后来由于“北”经常用来表示北方,所以干脆在“北”上加“肉”旁,造个“背”字来表示本义——违背、相反。 《战国策》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反北之心”的“北”即为谋反背叛的意思。 军队打败仗后,逃跑时总是背着敌对方逃跑,因此有“败北”或“北”的说法。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战斗胜利乘胜追击,称为“逐北”。如《庄子·则阳》中“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逐北”即为追逐战败的敌人。 因为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房屋多坐北朝南,有利于避寒采光。每日正午时分,太阳位于正南方,使万物显明,所以古代帝王,坐在北方,面对南方,象征面对光明,听取天下政务,公开、公平治理天下。故有“面南而王”的说法。 =======图片=========== 因为王侯面南而坐、面南而王,所以用“北面”指向人称臣,称为“北面称臣”。《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以烹煮刘邦父亲来要挟刘邦退兵,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看来刘邦挺痞的。 中国传统也就以坐北朝南的座位为尊位、上座,所以在我们日常请客或赴宴时,若考虑传统礼仪的话,位置可不能乱坐。朝南的为尊位,你不要随便坐。如果分不清东南西北的话,只需记住正对大门的为尊位即可,那怕房子不是坐北朝南。 =======图片=========== 南北的主人和主客位置容易定,东西两边即左右两边陪客的位置不好排,真是“左右为难”啊! =======图片=========== 当然现在多是圆桌子,主推一个平等,人们也就没有讲究这么多了。一切随意。 =======图片=========== 今天不想很累,下周继续南北,主打一个无所谓=======图片===========。 =======图片===========
地理杂谈之咬文嚼字聊“东西南北中”-南北(2)
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 由于经线指示南北,所以经线又称“子午线”,0°经线便称为“本初子午线”,“本”就是“初”,都是起始、最初的意思。所有经线的形状、长度都一样。理论上讲,选哪个地方所在任意一条经线都可以作为0°经线,作为经纬网定位的参考标准。之所以确定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一条经线为本初子午线,说法很多,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当时英国综合国力强、话语权大。当今世界仍然如此,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正所谓“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华为5G技术水平高、专利多,所以华为能成为5G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之一。 =======图片=========== =======图片=========== 在我国古装影视剧中经常会听到一个霸气侧漏的经典口头禅,那就是“来人啊!把犯人推出午门外斩首!”,这里的午门就是指城的正南门。最有名的午门当属紫禁城的午门。实际上,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才是斩首的的地方。毕竟对于皇帝和百官来说,他们肯定也不想看到每次经由午门出入宫时,宫外堆积的人头和血染的地面,所以,“推出午门外斩首”纯属民间杜撰而已,不可当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分成东、北、西、南区域,称东方为苍龙象,北方为玄武象,西方为白虎象,南方为朱雀象,是为“四象”。我国数学教材中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象限(Quadrant)的“象”就是据此而意译来。 =======图片=========== 五行中,东方青龙属木,其色青。南方朱雀属火,其色赤,西方白虎属金,其色白,北方玄武属水,其色黑,中央黄龙属土,其色黄。 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区,降水多,草木丰盛,所以为“木”;草木繁茂,为绿色,东部临海,海水为蔚蓝色,“青出于蓝胜于蓝”,所以东方属“木”色“青”。 =======图片=========== 我国南方地区纬度低,气温高。南方地区土壤多为红色,尤以云南省东川地区红土地最为著名,已经成为旅游胜,其经典照片已经在地理教材中作为插图。我们湖南省的岳阳县、汨罗等地一带的土山包上的土壤也主要是红土,所以南方属“火”色“赤”。红壤呈酸性,适合茶树生长。那是不是生活中上火之后可以吃些酸性食品,消消火呢?多喝茶好像确实也能清热解毒=======图片===========,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的特产治几方病。 =======图片=========== 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大山脉,矿产丰富。尤其是青藏地区多雪山冰川,肃杀冷峻,所以西方属“金”色“白”。 =======图片=========== 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气候冷湿,多沼泽湿地,土壤多为肥沃的黑土,所以北方属“水”色“黑”。在过去多年里,东北黑土地频频被盗,甚至形成了一条盗卖产业,大量的黑土被贱卖,严重破坏了东北的土壤和生态环境。这些被盗卖的黑土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流入到了花卉市场,说不定你家的绿植、盆景中的黑土就是被盗卖的东北黑土!=======图片==================图片=========== =======图片=========== 我国陕西,山西,甘肃东部等地区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土壤多为黄土,又因为“人文初祖”黄帝主要活动在陕西,所以中央属“土”色“黄”。后来,“黄”色便做帝王的专用色,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黄色纹龙袍也成为古代帝王的专用衣袍。纹的龙就是黄龙,即帮助黄帝战胜蚩尤的应龙。所谓“黄袍加身”,意思是当上了皇帝。 =======图片=========== =======图片=========== =======图片=========== 你看,四象和五行与地理“巧妙的”联系起来了,真是perfect,完美!其实,这都是瞎几把扯。所以网络上那些玄幻小说,其实看得没有意义!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评价的话,没有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还真看不很懂,也许可以吸引你多看点书。 单纯从天文学角度来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仅仅是一个名词,用来区分不同方位的星空,并没有多少的神秘感,是古时候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下的一些认识。真正让它产生神秘感和威严感的是它与神话,阵法,风水,五行八卦等传统产生了结合,给它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总之,“传统多糟粕,传承需谨慎;少年学科技,实干才兴邦”。 今天就聊这么多,下次再聊,聊点科技相关。轮着来。
地理杂谈之咬文嚼字聊“时空宙宇”
一、时空 =======图片=========== “時”(时),金文写作“旹”,从“之”从“日”,本义是时间、时日。有人认为上面的“之”表声旁,下面的“日”表示时日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旹”为“之日”合起来的,意思是“之日”、“是日”,即这一天的意思。我比较认同第二种说法,但又不完全认同。他们都是从静态的角度解释“时”,我认为从动态的角度解释更有味一点,“旹”为“之日”合起来的,但意思是表示太阳不断运动。因为甲骨文中“之”表示脚离开原地,向前行走,“之”字下面加个“日”字,表示太阳东升西落不断运动。古人多根据太阳的运动来确定时间,所以用“之日”组合造字“旹”,用来表示不断变化的太阳位置,感叹时间的变化。 =======图片=========== “之”,甲骨文从“止”从“一”,“止”像一个向前向外的人的脚掌,“一”一横表示地面或表示起点线,“之”的意思就是离开原地向目的地出发。 “旹”现在一般多作为名词,但这个字的本义应该更多的是作为运动的角度理解。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就是感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吗。“时不我待”等成语也可以作为佐证。后来“旹”又写成了“時”。《说文》中有说——“時,从日从寺声”。 =======图片=========== 金文中“寺”,从“又”,“之”声,“又”像手的形状,本义为握持,是“持”的最初的文字。“日”和“寺”合作一起组成“時”。看来古人早就知道要珍惜时间,并告诫我们要好好把握时间,毕竟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去不复返的。有一首流行歌《时间都去哪了》也挺好听的,陈曦的词写得真是质朴感人。 =======图片=========== 那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呢?物理学家霍金认为:能量的变化产生时间,即:时间是能量的变化。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只是一种错觉。人们规定的只不过是时间的尺度。我们可以把时间规定不同的尺度,比如世纪、年、季、月、周、日、小时、分钟、秒、毫秒、微秒 ,纳秒、皮秒、飞秒、阿秒等。2023年10月3日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费伦茨·克劳斯(Ferenc Krausz)和安妮·吕利耶(Anne L’Huillier),以表彰他们为研究物质中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1 as 等于 10的-18次方s)光脉冲的实验方法。 =======图片===========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单位有:年、季、月、日、小时、分钟、秒,既不大也不小,这有利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规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一年又分为四季;规定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月;规定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日。 =======图片=========== =======图片=========== “空”,从“穴”从“工”,本义是孔洞。“空”引申意义很多。 “空”引申指空间、空隙。 “空”从“空虚”的意思又引申出“使……空虚”的意思。如《论衡》:“重死不顾生,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空”的意思就是“使家空”。 “空”还有“虚构”、“空洞”的意思。如“有空名而无实”。 总之“空”的引申意义很多。真佩服国人赋予“空”这么多的含义。 “时空”一词真的太抽象了。时间和空间给我们的感觉又是如此虚幻,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却是万物存在的根本,万物存在于这个世界里,其实就是存在时间和空间当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强烈建议看一看《时间简史》。 =======图片=========== =======图片=========== “間”金文从“門”从“日”,表示从门缝中看到日光或月光,本义是表示门有间隙,引申指空间上的间隙。“間”是“閒”(闲)的异体字,“閒”又引申为时间上的间隙、空隙。表示空闲、闲暇的意思时用“閒”(闲)。看来自古以来就有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连续的,是离散的! =======图片=========== 二、宇宙 =======图片=========== “宇”,从“宀”,“于”声,“宀”象房子,本义是屋边、屋檐。“宙”的本义是指房屋的“棟”(栋),即房屋的最高的地方。所谓“上栋下宇”是也。 =======图片=========== “宇”、“宙”本来都是指房屋的栋梁等不同部位结构,后来泛指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空间和时间。所谓“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因为“宇”与空间相关,所以我们生活中见到与之相关的词更多,如“庙宇”,“宇航”、“器宇轩昂”等。 在地理学中,利用地质学方法,对全世界地层进行对比研究,综合考虑到生物演化阶段、地层形成顺序、构造运动及古地理特征等因素,我们把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阶段,按级别从大到小,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宙、代、纪、世等。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等。 小说及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大家都应该看过。侏罗纪就是一个地质年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公元前1亿9千万年到1亿5千万年。 =======图片=========== 好吧,今天就聊到这里。